HUMAN RESOURCES
人力资源
HUMAN RESOURCES
02
H-CHANGE DEVELOPMENT GROUP
领导者之声
一切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性
  • 2020-08-14 17:19:11
  •   在工作中,衡量一个员工优秀与否往往以能否“办成事”为原则,这无可厚非,但如果把管理工作的本源也视为如此的话,那管理工作绝对不可能是卓有成效的。其实,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性,集中表现为“本真”。

      一、考量一个人的事业能做多大,一辈子的成就有多高,归根结底是人性。同样,一个企业能有多大的发展前途,同样考量的是企业领导人的人性。

      国学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有关人性的智慧,学习国学可以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,而国学的精华可以概括为五个字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所谓仁,就是指仁爱,即人性的原点;所谓义,就是忠义;所谓礼,就是指守礼制、懂礼貌、讲礼仪;所谓智,就是睿智;所谓信,就是诚信。能够做到这五点的人,其事业和成就必定是不可限量的。

      即使是在最普通的纪录片中,也闪耀着一些关于历史的人性的光辉。例如央视最近在播放的纪录片中,讲尽了邓小平同志一生的坎坷,他虽然经历过三起三落,但每一次促使他站起来的,必定是他人性的力量。历史使人明智,在历史方面有所学、有所悟,会使人对人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。

      而要想真正的读懂历史,就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,多看些书,修炼自己的人文精神。职位越高,非专业知识就越重要,非专业知识暨人文精神;而所谓的专业知识不是指专业技能,而是指专业精神。专业知识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,而人文精神则能够决定一个人能飞多高。

      回归管理的本源,真正的管理和领导讲的是格局观和高度。一个领导是否能做大事、有多高的水平,考验的就是人性;一切事务,剖析到最后才是原点,而一切的原点都要回归人性。一切工作到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人,要想到核心管理层,需要修炼的是人性(真、善、美),考验的是胸怀。

      企业做的越大,越需要企业领导人回归人性,越考验企业领导人的胸怀;只有回归人性,才能激发智慧。有些所谓的“企业家”,想的、说的、做的三者错位,说的像伟人、做的是俗人、想的是小人。他们在企业发展小有成就之后,追求的目标转变成了个人崇拜、个人的功名利禄、个人的感觉,热衷于让所有人去证明他的“正确性”…… 这样的人已经脱离了基本的人性,把一个企业的命运交给这样的人,企业通常要完蛋。

      自古以来,领导人心里放不下的仇恨的东西越多,流血冲突和战争也就越多。每一个王朝的建立者大多都是这样,因为他们心中有杀气,本性不善良,很难做到性情平和,胸怀宽广。

      环境对于人性而言是十分重要的,一个好的、能够达到平衡的环境,是能够压制住人性恶的一面的。现在的电视和网络每天都在报道打老虎,但是如果满山都是老虎、人人都是老虎,该如何打?问题的关键不是出在老虎身上,而是出在环境和制度上!不要让人变坏,是建立制度的根本,扭曲人性的制度一定不是好制度。

      盗墓是一个关于人性与制度的典型的例子,对于一个有经验的盗墓团伙而言,分工是明确的:有人负责在地下挖墓,有人负责在地上接应,还有人负责站岗放哨。大多数时候,他们能够做到公平分赃,但是当挖到的宝物价值连城时,贪婪的欲望会造成同伙之间的残杀,而且一般都是负责接应的人杀害挖墓的人。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,盗墓团伙逐渐演变为父子协作,一开始,是由父亲负责在地下盗取宝物,儿子在上面接应,但是仍然不能够完全避免由于宝物过于贵重,儿子想要独吞,而残害父亲的行为的发生。最后,盗墓贼们发现,如果让儿子在地下盗墓,父亲在上面接应,这种悲剧就再也不会发生。毕竟,从人性的角度考虑,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,得到再多的财富,也是为了儿子,早晚还是留给儿子,儿子是生命的延续,家族的传承,财富再多也没有儿子重要。

      因此,制度的设计,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,具体来说:不是从人自觉遵守制度的角度,而是以防止人变坏的角度去设计。不可否认,当今的社会环境塑造和改变了人们,社会上有很多不正常的现象,这是很多层面上的制度扭曲人性的结果。

      二、开展工作时,要多从人性的角度思考,多使用原点思维、换位思考、同理心

      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忘记初衷,当心态不平衡时更应该如此。因为,就心灵和技能而言,心灵更重要。心灵是做正确的事,而技能是正确的做事。认识的问题解决后,业务的问题就是加减乘除。

      具体而言,在办事、待人接物时要换一种方式去思考——怎样用一种令别人最舒服的方式让别人帮忙?其要领是原点思维、换位思考和同理心,换句话来说就是:你只有让别人舒服了,别人才会让你舒服。

      就公司目前的情况而言,公司正处于业务起步期、人员磨合期。在处于这种阶段时,不同的领导人有不同的风格:一种是,“磨刀”,集中表现为培训、学习,然后再学习、培训,这是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方式。在员工处于对业务了解不多的情况下,天天培训也许容易滋生员工的逆反情绪,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。而另一种模式是:边干边悟,在这种大浪淘沙的磨合期,员工能“坐”自己,耐得住寂寞,才能守得住繁华,这对于员工个人的成长也是极为有利的。

      在领导者处理员工离职方面,不要过分追究原因,离职员工说出来的一般不是真正的离职原因,真正的理由无非就是:1、升官;2、发财;3、换个更舒适的环境。因此,领导者在处理员工离职问题时,如果员工是因为这三条离职的话,那么永远不要拦人。管理者和离职员工面谈,需要做的是了解其中是否有误会,不应让任何一个离职的员工,因为误会而负气离去。

      至于制度的框架,对于公司来说,可以分为三部分:1、办事流程;2、鼓励;3、禁止;而法律则只有两部分:流程和禁止。在司法实践中,往往有一部分人秉持着非禁止即允许的原则,闯出了一番天地。

      就员工成长而言,员工在成长过程中,需要被领导,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被“管”,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所谓领导,领就是引领,是排疑解惑,帮其指明方向;导,就是指导,帮助其走上正道。

      再回到本源上,其实员工抑或领导者不管做什么都可能会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。要回到原点,可以从两方面找原因:内归因和外归因。内归因:首先剖析自己,找到自己的问题。人都是害怕恐惧的,而恐惧可以分为两种:1、对孤独的恐惧;2、对未知的恐惧。为了克服恐惧,组织就应运而生,因而,个人是离不开组织的。

      无疑,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;然而,个人对于组织的价值怎么实现呢?个人要实现其价值,载体就是组织,而当今社会,最重要的组织就是企业。企业的价值是创造利润,企业是为利润而存在的。员工的价值就是为企业创造价值,因此,企业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,激发人的潜能,使其为企业服务,才能不断创造价值。

      在这个基础上,员工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是什么角色、怎么定位,应该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,为组织做出贡献。创造的价值要大于自己拿到的工资,这是最低要求。如果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做工作,是做不长久的。每一个员工都要经常审视自己,为了团队、企业创造了什么价值、做了什么贡献。

      人的一生就像是在登山,登上一个高峰之后才能看到更高的山峰,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座山峰,你的任务就是登上去。不要害怕把别人培养起来以后代替自己,只有自己把自己从以前的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,才能发现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去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。

      三、在生活中,追求人性的真善美,将会实现家庭幸福,社会和谐。

      对于婚姻中另一半的选择问题。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:“不要找一个对你好的人,而要找一个好人”。对你好的人,可能是有所图,目的和动机是不纯的。他对你的好,往往只是一时的、伪善的,一旦达到目的,就会暴露本来面目。而好人则不同,他秉持的是真、善、美,他对你的好是发自内心的。就如同感情和情感的区别一样,感情可能是自私的,而情感是发自内心的、是无私的。

      在目前,以小米为代表的粉丝经济盛行一时,其实粉丝经济的成功就是抓住了人的情感。韩国的李健熙、日本的稻盛和夫、松下幸之助等企业家都是回归到了原点,在管理中强调了人性的因素,企业才会发展壮大。如今,人们越来越理性,无法蛊惑,不管是开拓新领域,或是做其他事情都要回归到人性。余额宝就是这样的典型,人们在银行垄断行业面前是弱势群体,余额宝应运而生,给人们提供良好的金融平台,这是因为人性的底线不是占便宜,而是不吃亏。

      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:信仰、信用、信任。十年浩劫、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,出现了信仰缺失问题,全民经商的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信用问题,如今出现了信任问题。摧毁信任的最好办法就是散播小道消息,这也是因为人性:在对主流媒体长期失去信任后,人们很容易相信非官方信息,甚至不辨真假的盲从。

      个人对于家庭的价值,就是你能为家人的幸福、和谐的环境做出多少贡献。这种贡献可以是经济上的,也可以是付出劳动、付出情感、承担责任、容忍委屈等,虽说,好人也会犯错,但好人身上闪现出的一定是真善美。

      个人影响家庭,从概率上讲,好人的家庭大多数是幸福的。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,家庭环境影响社会大环境,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充满真、善、美的爱的港湾,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和谐了。

      四、一切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性。

      儒家思想主张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修身要从人性的修炼做起,每一个人都要先把自己做好管好,成为组织中有用的一分子,然后才有资格管理他人。修身就是修炼人性和技能,保留和发扬真善美,摒弃不良欲望和缺点,个人修养提高了,下一步是家庭。必须将自己所属的家庭关系处理好安顿好,才能够进一步参与公司的管理,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一个人在成家之前,尚在修身阶段,难免知识不足、性情不定、行动不稳,最要紧的是找一位好老板,跟着他学习。成家之后,必须尽到家庭成员的责任,一方面齐家,使家庭关系和睦美满;一方面努力工作,在事业上求得圆满。最终达到平天下—社会和谐的目标。

      大家在职场中修己,并且循着修、齐、治、平的历程向前迈进,这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性。

    返回顶部